<form id="bdkis"><span id="bdkis"></span></form>
  • <nav id="bdkis"><optgroup id="bdkis"></optgroup></nav>

  • <dd id="bdkis"></dd>

    消保課堂 | 愛護個人信用 勿信非法中介“征信修復”

    時間:2022-03-16

        一、案情簡介

    2022年2月,某銀行信用卡持卡人張某因有20余筆信用卡逾期,產生了不良征信記錄,張某因此無法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。為消除不良記錄,張某通過網上廣告所示聯系方式,很快就和所謂的“征信修復”中介搭上線,委托中介代為處理征信。張某按要求支付傭金16800元后,中介鄭某立即讓胡某等人偽造了公安局的相關公文,接著在中介陪同下,張某來到某銀行信用卡部意通過提交偽造公文來消除不良記錄。但被銀行員工很快識破并報警,警方現場查獲了偽造的3張公安機關公文,并對中介所在住處進行搜查,查獲大量假公章,依法對胡某、鄭某等人進行了的法律制裁。

    二、案例分析

    我國居民短期消費債務占比突出的背景下,幫人“逃債”、“代理投訴”、“征信修復”等成了一門生意。借著消費者對個人征信記錄越來越重視的程度,這類“中介”乘機打著各類幌子,將更多債務人推向更深的債務泥潭。他們通常以律師律所、財務顧問、咨詢公司,這些不具備法律執業資格、對法律條文都經常引用錯誤的“代理維權”的專職團伙,為債務人量身打造貧困證明、病歷等還款能力缺失的證明,提供統一的投訴模板、使用統一的投訴話術,慫恿或代理債務人向金融機構或監管部門投訴。消費者想通過維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,但卻不知道如果理性合法維權,同時聽信了網上此類中介的讒言,才造就如今有這類產業的誕生。

    三、防范建議

    “專業消除個人不良信用記錄,電話……”不少市民的手機可能都收到過這類信息。而《征信業管理條例》規定,征信機構對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,自不良行為或者事件終止之日起為5年;超過5年的,應當予以刪除。在不良信息保存期限內,信息主體可以對不良信息作出說明,征信機構應當予以記載。個人征信記錄的管理和查詢都是央行在統一管理,居民的個人信用記錄是在央行的個人征信系統里保存的,根本不可能被人為修改的,那些拿錢改信用記錄的歪門邪道是不可取的,都是騙局。

    一是花錢要理性,不要讓個人貸變成“燒錢貸”。要樹立正確消費觀,對自身經濟承受能力做出正確判斷,量入為出、理性借貸。不要忽視自身的實際收入水平,不計后果、盲目借貸,否則一旦資金吃緊,就容易陷入“黑中介”貸款的圈套。

    二是借錢要正規,不要把“李鬼”當成“李逵”。消費者可以通過“三看”辨別金融機構是否正規:一看聯系方式與經營場所,正規金融機構會有固定的經營場所和聯系方式,不會只有一個簡單的貸款網站,更不會只有一個 QQ 號或一串手機號碼;二看前期費用和貸款利率,“無門檻、低利息”的貸款產品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;三看受理區域與營業執照,正規金融機構會在當地工商部門注冊,借款人可以登錄當地工商部門網站是否已經注冊。

    三是維權要理智,不要讓中介貸變成“中介害”。如果不幸陷入“黑中介”貸款陷阱,要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,尋求正確維權渠道。消費者應保留相關證據,及時報案。


   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
    <form id="bdkis"><span id="bdkis"></span></form>
  • <nav id="bdkis"><optgroup id="bdkis"></optgroup></nav>

  • <dd id="bdkis"></dd>